周易五千 ZY5000.CN  便民服务
生肖与干支相配速查表
地支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地支/属相
所配天干 配成的年干支 年干支年号
天干
年干支
相距60年年号
演示干支年号范围:1924年-2043年
  天干与地支相配规律:十干的“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”和十二支的“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”相配,十干的“乙、丁、已、辛、癸”和十二支的“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”相配
  点击左边的每一个地支与生肖属相按钮,即可显示与之相配的天干字、配成的年干支及年号

天干
1
2
3
4
5
6
7
8
9
10
生肖与干支起源考

  十二生肖,也称十二属相,是代表十二生辰的十二种动物: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,古称“十二兽”;所谓十二生辰,即十二个诞生时辰,古称“十二时”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现在一般人都说“十二时辰”即古代的“十二地支”,与此相对应的还有“十天干”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在中国古代纪年法中,这“十二地支”与“十天干”组合形成“干支纪年法”,“十天干”与“十二地支”分别交错循环搭配,便可编排出六十种形式,即所谓“六十甲子”,由此作为标记六十年的符号。

  “干支纪年法”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,起源甚古,传说史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就已发明。《大戴礼•五帝德》说帝喾“夜观北斗,昼观日,作历弦、望、晦、朔、迎日推策”,“观北斗四时指向,以定节气,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。”【1】许多史家考证帝喾就是《山海经》中最显赫的上帝神——帝俊,王国维曾举出证据:“夋者帝喾之名。《史记•五帝本纪•索引》引皇甫謐曰‘帝喾名夋’;《初学记》九引《帝王世纪》曰:‘帝喾生而神异,自言其名曰夋’”。【2】王国维说这个“夋”就是《山海经》中的“帝俊”。

  《山海经•大荒南经》说:“有羲和者,帝俊之妻,生十日”;《山海经•大荒西经》也说:“有女子方浴月,帝俊妻常羲,生月十有二,此始浴之”。【3】帝俊及其妻子就是日、月之父母,也是上古的日、月之神。由帝俊和两位女神生下的“十日”与“十二月”,似乎看到了后世“十天干”和“十二地支”的影子。

  《尚书•周书》则说较早的颛顼首创“绝地天通”,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也说“昔在颛顼,命南正重以司天,北正黎以司地”。【4】颛顼令大儿子“重”担任南正,管理观天事务;令小儿子“黎”担任火正,管理地面事务,特别是核定历法,宣布农时。颛顼帝通过观测一年中太阳与二十四星宿的关系,确定太阳在一年中的周天行度和四时八节,初定一年为366天;形成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古老历法——《颛顼历》。因此,帝颛顼被尊为“历法之宗”。

  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又说更早的黄帝“建造甲子以命岁”,或说黄帝的大臣“大挠作甲子”。汉代蔡邕《月令章句》也说黄帝时大臣“大桡采五行之情,占斗纲所建,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,谓之干;作子丑以名月,谓之支。干支相配,以成六旬。”【5】所以,很多史书称黄帝创造“黄历”,发明了“干支纪年”。

  学者们一般认为史书所说“干支”中的“十二支”,就是指“十二生肖”。而清代学者赵翼则考证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,不同于“十二支”,他在《陔余丛考》中说:“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,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,浸寻流传于中国,遂相沿不废耳”。【6】近现代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,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,他在《甲骨文字研究·释支干》中说:“十二肖像于巴比伦、埃及、印度均有之,然均不甚古,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。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,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,再向四周传播者也”。【7】他认为“十二生肖”为西域国民模仿巴比伦黄道“十二宫”而制定,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传入中国。

  近几十年大量的考古和民俗调查资料证明,中国的“十二生肖”不同于西域的“十二宫”,更非自西汉时传入中国。“十二生肖”起源于远古中国,是华夏先民自然灵物图腾崇拜与早期天文学结合的产物。即便不算史前的三皇五帝传说,确有文字记载的证据就有: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,已出现了完整的“六十干支序列图”。这说明至迟在夏商时,已发明和使用了“十干”与“十二支”,远早于汉代上千年。

  殷墟甲骨文中以“十干”与“十二支”相配纪年,实际反映了夏代的“十日制”年历和殷商的“十二月制”年历混合使用。最初的“夏历”为“阳历”,即一年中太阳的经历;而最初的“殷(商)历”为“阴历”,即一年中太阴(月亮)的经历。而后来使用的“农历”,则是结合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改制的“阴阳合历”。从古代神话传说中,也可以看出远古的“阳历”和“阴历”纪年。如《山海经》所说的“羲和生十日”,“常羲生十二月”;后世汉代帛画和石刻上,也常见“羲和捧日”和“常羲捧月”之形象。这实际反映出史前先民曾在远古时代分别使用过“十日阳历纪年”和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。“羲和”为“日神”,“常羲”为“月神”,由此推测,可能信奉“日神羲和”的部落及后裔使用“十日阳历纪年”,而信奉“月神常羲”的部落及后裔使用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。

  传说“炎帝”时曾使用“十日阳历纪年法”,即一年分天干十日,一日三十六天,一年共三百六十天。“炎帝”又称“赤帝”,俗语有“赤日炎炎”,很可能“炎帝”一族为信奉“日神羲和”部落之后裔,所以沿用“十日纪年法”。后来也使用“十日阳历纪年法”的是夏朝,因此“夏历”后来径称“阳历”,大概夏人为“日神羲和”及炎帝系族裔。

  继“炎帝”之后称帝的是“黄帝”,“黄帝”使用的“黄历”即为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,可见“黄帝”一族可能为信奉“月神常羲”部落之后裔。后来又使用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的为商朝,估计商人可能为“月神常羲”及黄帝系族裔,所以,殷商取代夏朝后,便推行“月神”族裔的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,所以“殷历”亦称“阴历”。于是,在夏商之际,除了已行的“十日阳历纪年”,还并行“十二月阴历纪年”,所以殷墟就有了“十日”和“十二月”结合的“干支年表”。

  其实,最初的“十日纪年”即为远古的“木星纪年”。《山海经•大荒东经》:“汤谷上有扶木,一日方至,一日方出”。【8】《山海经•海外东经》:“汤谷上有扶桑,十日所浴……有大木,九日居下枝,一日居上枝。”【9】所谓“扶木”、“扶桑”、“大木”,一般学者都解为地面东方的“神木”,笔者则认为,正确的解释应为天上的“木星”。“木星”,古代占星术士即古代天文学家又称之为“岁星”。

  古天文学的“盖天说”,假想宇宙为圆形“天球”盖在方形地面上,“天球”壁顶上有圆环轨道,日、月、星辰均沿轨道周行运转。太阳在天球上周行经历一次,月亮(太阴)则周行经历十二次,所以“阳历一年”等于“阴历十二月”。与此相近的是,“岁星”在天球上周行一次,“太阳”则周行十二次,这就是所谓的“岁星历”。因为日、月、木星在天球上运行皆有十二倍的关系,于是,古人将“天球”上的轨道划分为十二段区域,称名“十二度”或“十二星次”。所以,“岁星”在“十二星次”中前行一次,相当于“日”行一年,这就是古时称“一年”为“一岁”的缘由。“岁行一次”古称“一纪”,“太阳”则沿“十二星次”走一圈,即“日”行十二次,于是“一岁”便相当于“十二日”,这就是“十二阳历纪年”的来源。“一岁”等于“十二日”,“岁星”本为“木星”,这大概就是“十日绕木”神话的来源。那为什么是“十日”,而不是“十二日”呢?因为计算“木星”的运行周期11.86年,即约12年,大概为商周以后的精确测算,在此之前的远古时代,先民通常粗略计为十年。因为远古人计数源于双手十指,最初为十进制,所以计算“木星”一周期大约为“十日(太阳)”周期,于是,便有了“十日绕木”神话了。这就是“十天干纪日”之渊源,所谓“天干”,就是 “天上树干”——“木星”,“绕木”的“十日”,就象天树周身长出的十根主干——“十干”。

  大约夏朝晚期将“十天干”分别命名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原始宗教为自然神崇拜,国君被奉为天神之子即“天子”,夏代末期的帝王孔甲、胤甲、履癸(桀)等“天子”,最早采用“天干”之字配合命名。“天干”之字大概为帝王生辰,从夏王用生辰“天干”文字配合命名,说明夏代曾用“十日”纪年,来标明帝王生辰了。商朝取代夏朝后,为表明承天之正统,历代“天子”仍袭用夏代惯例,继续采用“天干”之字配合命名,如太甲、沃丁、太庚、雍己、太戊、外壬、祖乙、祖辛等。

  商朝统一中国后,特别是商都迁殷后,已经发现“十日纪年”太不准确了,于是又根据太阴(月亮)的运行周期十二月来纪年,其实是用“十二月纪年”来校正弥补“十日纪年”之不足。周代以后还有用更精确一些的“太岁(星)纪年”,即“十二日纪年”。不管是“十二月纪年”还是“十二日纪年”,均为远古“十日纪年”的精细补充,恰如粗大“树干”上又长出来的细小“树枝”,于是,最早的“十天干”上又增添了“十二枝”。

  后世所谓的“天干”和“地支”,在春秋战国以前称为“十日”、“十二辰”;秦汉之际又称为“十母”、“十二子”;两汉之交时,方称“十干”、“十二枝”,义为“十日为树干,十二辰为树枝”,合称“干枝”,后简化为“干支”。大概因为“十日”为“天上太阳”,而“十二支”源于“太阴(月亮)十二月”,又代表投射到地面的光阴“十二时辰”,于是,由“天阳”、“地阴”而衍变成“天干”、“地支”了。也有可能“十日纪年”为炎帝系“日神”族裔的天文历法,而“日”在天上,所以“十日”径称“十天干”;而“十二支”为黄帝历法,黄帝在战国时行的“五行说”中,位为“中央土”,即地下“土地神”也,所以“十二支”又衍变为“十二地支”了。

  由上可知,不管是先日神、后月神,还是先天阳、后地阴,亦或先炎后黄、先夏后商,总之是先有“天干”而后有“地支”。但有人不明原理,却说“十二地支”不源于“天文”,而是来源于“地理”,并举证《尚书•舜典》说舜命禹治水土“肇十有二州,封十有二山。”但我们看《尚书•禹贡》却说“禹定九州”,《山海经•海内经》也说:“禹鲧是始布土,均定九州”,“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”。【10】看来,“十二州”并不可靠,可见“十二地支”并不来源于地理,而是源于天球“十二星次”或天上星辰“十二时辰”。《左传•哀公七年》:“周之王也,制礼,上物不过十二,以为天之大数也。”【11】可见“十二”乃为“天数”。《周礼•春官》:“掌十有二岁,十有二月,十有二辰,十日,二十八星之位,辨其叙事,以会天位。”【12】一纪十二年,一年十二月,一日十二时,可见“十二”确为“天数”。“十二支”乃原始“十天干”之“分支”而已,象“大树干”之“小树枝”也。远古的原始社会为渔猎时代,先民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全赖天赐猎物,彼时用“干支”以“纪年”,实际只纪“天时”,而不关“地”事。“十二时”变为“十二地支”为后世根据天辰星象来确定地面物候节气,以便春种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,实为人类社会由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的事了。

  “十二支”为实用天文历法,为便于区别和应用“十二天时”,古人采用了十二个文字来命名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此“十二支名”可谓抽象文字表示法。但古时命名“十二天时”,非仅一种方式,很多地方还采用了形象表示法的十二种动物: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,用这“十二兽”来纪时,即古时的“十二兽历”。所谓“生肖”,就是“肖生动物”;所谓“属相”,即“动物属性”,所以,严格讲的话,用“十二兽”代表“十二生辰”,才是名副其实的“十二生肖”或“十二属相”。很可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,历法也需要统一,于是,有人将“十二字”与“十二兽”相融合而配伍,形成流行至今的“十二生肖”: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

  “十二生肖”说法由来已久,世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有人说先有“十二字”,然后配以“十二兽”;也有人说先有“十二兽”,然后再配以“十二字”;有的说“十二生肖”来源于“十二兽历”,也有的说源于“二十八星宿”之形象;还有人试图破解为何选这“十二兽”,而不选其它兽类搭配“十二时”,等等。所以,关于“十二生肖”的起源和搭配,从汉代王充的《论衡》开始,历代的大学问家,如唐代的韩愈、宋代的朱熹、蔡元定、明代的叶子奇、清代的赵翼、刘献廷、以及现代的康有为、郭沫若等均参与研讨,但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,没有定论。康有为、郭沫若皆曾认为“十二生肖”源自国外的古巴比伦的“十二星座”,自西汉武帝通西域时传入中国。但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《日书》中,发现了“十二生肖”记载,由此算是否定了“十二生肖”外来说。

  关键词:生肖 属相 图腾 天干 地支 干支纪年 十二兽历 十二支名

免费算命
真命佛
真命佛 人的运气有盛衰之别,人们在面对不可知的命数时,往往显得茫然无助。一直以来人们都有“男戴观音女戴佛”的误区,但您可知道据佛经记载,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您,被称为“真命佛”!真命佛能使您逢凶化吉,让事业、财运、爱情、学业、健康得到显著改善,带您步入人生光明的坦途。
推算真命佛号
友情链接